首頁 > 鄉鎮風采
內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inspiredbyvoortman.com 2022-09-26 08:55:18 來源:內鄉縣政府網站
“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我這樣的家庭能年收入6萬元,楊溝蜜橘能有如今的好景象,多虧了俺村的領頭雁啊。這不,中秋節過后,網上的訂單就又簽下來了!”2022年9月22日,大橋鄉楊溝村農民陳新國面對“鄉村振興采訪組”高興的說。
陳新國所說的“領頭雁”,就是內鄉縣大橋鄉人大代表、楊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歧。
種“致富樹”
2006年縣人大常委會對全縣農村人大代表布置了“家庭作業”,挖掘地方發展潛能,找準優勢資源,啟動“一村一品”發展策略。當時的楊溝村還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連綿的山坡上無法種植小麥等精細作物,紅薯和剛剛起步的蜜橘也稀稀拉拉的。由于道路不通,吃水困難,楊溝村再也留不住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睛,姑娘們紛紛外嫁,小伙子們也專注于尋找倒插門的機會。楊溝村的人口在三年之間由原先的2000多人銳減到不足1500人。
如何守住祖輩賴以生存的家園?區位不具備優勢,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如此境地之下,如何讓這些撂荒的山地產生經濟效益?如何讓村民脫貧致富?劉國岐想到了楊溝蜜橘。
古語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但是,真應了毛澤東的名言:“人定勝天。”地處淮河以北的內鄉縣大橋鄉楊溝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山地氣候條件,21世紀初即培育并種植了蜜橘,成為中國蜜橘產業的“最北邊界”和“最美風景線”。為了培育好楊溝蜜橘這棵“致富樹”,劉國歧找到鄉人大主席李建武尋求幫助。大橋鄉一方面組織楊溝蜜橘種植大戶赴湖北省宜昌市大峪鎮觀摩學習山地蜜橘種植技術;一方面建議鄉黨委政府建立了楊溝蜜橘產業專班;另一方面對全國的蜜橘產業進行綜合考察;還有一方面就是快速開設了專門網站,幫助劉國岐建立了楊溝蜜橘專業合作社,申請了專利商標,打造綠色品牌,偏僻閉塞的楊溝村成了引領整個內鄉綠色產業的急先鋒。
劉國岐成了產業宣傳員、發展協調員、致富聯絡員,忠實地履行著一個基層人大代表的義務。陳新國等農戶一度反對全村種植蜜橘,說幾千年來只有吃糧生活,哪見過吃蜜橘能養活人?為此,劉國岐冒著風險和陳新國立下約定,在陳新國的土地上,套種蜜橘苗。三年之后若達不到預期效果,劉國岐承擔損失。
劉國岐和目光長遠的蜜橘種植大戶劉保善進行磋商,由劉保善做技術員,幫助全村盡快實現品種改良,著力打造品牌。
劉國岐說,只有品牌效應才能吸引更多的遠方的客商。為了提升知名度,及時聯系《南陽日報》和《南陽晚報》,連續做了三年的采摘節宣傳,楊溝蜜橘聲名大振。
上天果然沒有放棄楊溝村,上天也沒有辜負劉國歧。楊溝人成功了,經過不斷的參與各類農產品展示會、推銷會、評比會,楊溝村的蜜橘因為富含礦物質,酸甜無渣,口感絕佳從而受到客商青睞。2021年的楊溝蜜橘,更是呈現出供不應求的銷售格局,來自內蒙古的銷售商甚至帶著采摘工人親自上陣,引發搶購熱潮。
楊溝村變了,低矮的磚瓦房在2010年的春節之前全部退出了歷史舞臺,一幢幢高低錯落有致的山村別墅(樓房)掩映在蒼翠的蜜橘林中,人均7200元的收入讓楊溝村跑步走向內鄉縣農村經濟實力的前排。
其中,陳新國也搭上了產業發展的快車,和鄉親們一起實現了致富夢想,回首過去,這個憨厚的老農不禁有點后怕:“要不是國岐老弟,我現在真不知道是個啥樣子啊。”
在蜜橘香甜中回味的何止陳新國一人?橘香飄舞的村莊里,閃亮著幸福色彩,1500多名楊溝村民無不陶醉其中!長期外出務工、背井離鄉的500多名村民紛紛返鄉創業,加入發展蜜橘產業的大軍當中……
修“幸福路”
楊溝村因為地形象羊腸般的山溝溝,在大橋鄉是出名的“山圪嶗”,千百年來,這里受公路不暢通、交通不便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楊溝村經濟水平依舊,貧困面貌未改。為此,當地群眾怨聲載道,村民始終徘徊在貧困線上。
劉國歧接任楊溝村黨支部書記時,先后走訪了全村老黨員和部分村民,他們幾乎眾口一詞就是“修路”。劉國歧在大橋鄉人代會上提出了《加大楊溝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引起了鄉里的高度重視,縣里撥付了130余萬元項目款,硬化了大橋鄉政府至楊溝村部的第一條公路。從此,楊溝村拉開了修建農村公路的序幕。
接著,劉國歧代表又提出建議,新修楊溝村部至馬石自然村的鄉間公路,解決位于師崗鎮、湍東鎮和大橋鄉夾縫中的馬石等7個村民小組近1000名村民翻山越嶺、行路難、賣糧難、賣林果難、賣農副產品難的問題。這一建議也得到了縣里的高度重視??h交通局實地堪察后,提出了將楊溝村部至馬石鄉間公路納入內鄉縣“十三五”農村公路規劃,按農村四級公路路基寬6米、長近7公里新建,約需建設資金150萬元的資金預算。楊溝村部至馬石公路于2016年12月1日破土動工,到2017年12月11日,7公里鄉村水泥公路全部完工。
常言道:公路通,百業興。路建成后,楊溝全體村民從此結束山寨村民肩挑背扛的歷史,出行也方便了。既解決了當地村民翻山過嶺、行路難、賣糧難、賣林果難、賣農副產品難的問題,又使聞名遐邇的楊溝蜜橘采摘項目和內鄉西部菊潭貢菊種植園、酈邑甜柿種植園等鄉村田園旅游觀光景點聯通起來,豐富旅游內容,讓高效農業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打造以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范、生態產品深加工為龍頭的高效生態產業鏈,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脫貧。路修通后,每家5畝蜜橘,至少增收10000元;每戶3000斤辣椒,最少可以增收6000元;甜玉米、南瓜、紅薯等至少也可以賣6000元以上;……如今,楊溝蜜橘采摘項目和內鄉西部菊潭貢菊種植園、酈邑甜柿種植園等鄉村田園旅游觀光景點,因為楊溝公路聯結起來的農家田園風光旅游和農業采摘項目而融為一體,昔日令人寂寞難耐的小山溝因此由冷清清變熱鬧鬧啦!
興“文旅熱”
在楊溝村馬武山麓下,長期在外打工的山羊組村民劉恒彬、譚英玉夫婦,目睹家鄉的變化,投資60萬元,在啞女泉邊,正在修建一棟農家賓館,作為旅游企業的定點接待網點,預期年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
長期在外從事裝修行業的石門組村民楊小剛,他看到家鄉四通八達的硬化公路,便瞄準家鄉山場寬闊的特定優勢,干脆回家修起羊圈,筑起兩口水塘,干起了養魚、養羊的行當。在外打工的大學生高玉明也放棄了都市工作和生活,回到馬石老家養起了五彩山雞,直銷進村游客,直供大城市賓館酒店。
“是劉代表搞文旅產業把我們吸引返鄉的。”劉恒彬和楊小剛異口同聲告訴記者,“別看國歧長年工作生活在深山溝,心腦可不閑,思想也很潮著呢!”
2019年楊溝村整體脫貧摘帽后,劉國岐對風景秀麗的楊溝村又寄予了嶄新的憧憬:依托生態產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用田園風光賺鈔票!
2022年4月鄉人代會上,劉國岐提寫的《關于發展楊溝田園生態旅游業推動鄉村振興的建議》,再次受到重視和政府支持。如今,田園生態旅游業在楊溝村如火如荼!
如今,走進內鄉縣大橋鄉楊溝村,鱗次櫛比的梯田,茂密的橘園果林、寬闊的水泥公路和茂林修竹掩映下的農家樂賓館紛紛映入眼簾,仿佛把你帶進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你魂牽夢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楊溝村能有今天的變化,多虧人大代表、村支書劉國歧引領老百姓不懈奮斗!”村民們如是說。(文//許圣義 王紅俠 高紅芹)
責任編輯:管理員